近日,武义县新宅镇中心小学校园内水花四溅。十余名皮肤黝黑的孩子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绿萌壮苗支教团大学生的指导下,练习“水母漂”和“仰面浮体”等自救动作。岸边,来自全省各地的60余名参加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体育学科学时培训的教师凝神观摩,手机镜头频频对准池中翻腾的小身影。“三年前,游泳对于这些孩子来讲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概念,现在他们是校园泳池里的‘水中超人’。”学校负责人望向泳池,那里曾是一片空地。2023年6月,这所山区学校通过金华市政协“民情一点通”平台扫码,一周后,一个50平方米的拆装泳池在校园拔地而起。
(水中“大字漂”练习)
01 生存课困境,山区学校的破局之举
新宅镇中心小学坐落在武义县南部山区,作为全县海拔最高的小学,这里留守儿童比例高,寄宿学生多。校园周边溪流塘库密布,夏季暴雨山洪频发,却无一座游泳场馆。“一直以来,溺水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剑。”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钟献祥告诉观摩教师。这位手持游泳教练员证体育教师出身的校长,深知防溺水理论教育的苍白和游泳生存课的重要。2023年6月中旬,当全国多地再次传来学生溺亡噩耗,钟献祥在手机上扫开金华政协“民情一点通”二维码,写下期盼:“恳请在学校设立简易式泳池,让留守儿童掌握防溺水自救技能。”这个看似普通的操作,撬动了改变山区儿童游泳生存课学习的支点。
(演示自救呼救技能)
02 一周奇迹,从扫码到水花
令钟献祥始料未及的是,求助信息发出仅四天,新宅商会便响应出资;一周内,一座长10米、宽5米的蓝色拆装泳池已在校园操场安家。水深80厘米的池体旁,金华市游泳协会秘书长翁时文带领5名专业救生员进驻校园。“防溺水宣传千次,不如下水练一次。”这位从事公益防溺水教育十余年的专家感慨,“我们想了十年没办成的事,政协平台一周实现了”。
2023年7月5日,首批40多名山区孩子跳入泳池,开启为期13天的“生存必修课”。课程采用独创的“3X”体系:认识溺水风险、掌握漂浮技术、学习科学自救(互救)。教学现场,金职大绿萌壮苗支教团的大学生们手把手带着孩子们从怕水到亲水,从呛水到自如漂浮。
(练习蛙泳腿技术)
03 教学革命,从教室到泳池的跨越
泳池边的教学革命悄然发生。传统防溺水课多是在教室播放警示教育片,而新宅小学的暑期托管课程表上,每天2节45分钟的水中实操课成为核心之一。“我们设计的‘3X课程’要解决三个问题,”翁时文在启动仪式上解释,“危险从哪里来?如何自救?怎样科学救同伴?”孩子们在水中练习“大字漂”时身体舒展如荷叶,遭遇抽筋时演练单脚蹬水缓解技巧,更在情景模拟中掌握“抛物救援”取代盲目下水。
(演示抛物救援)
04 涟漪效应,从一所小学到一个县
新宅小学的水花迅速漾开。2023年7月,金华市政协正式启动 “同心护航 安全度夏”公益项目,将防溺水培训纳入常态化机制。一年间,该项目覆盖1.5万名乡村儿童青少年。2024年7月4日,同样场景在白姆乡中心小学再现。乡贤捐赠的移动泳池旁,孩子们趴在教学楼栏杆上专注观摩水中漂浮技巧。金职大绿萌壮苗支教团的武超老师带领体育专业学生,开启为期半个月的系统培训。武义公安构建起立体防护网:组建30余支巡逻队巡查水域,完善150块警示标志,增设300套救生设备。民警带着“红马甲”志愿者沿熟溪河劝导,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培训同步跟进。“我们正从新宅、白姆等试点出发,构建乡、村、校、家‘四位一体’防护网,”武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每处水域都有守护者。”
05 泳池之外,一场教育平权的探索
简易泳池承载的远不止防溺水技能。当2025年第2批走进新宅小学的省培教师李怡在观摩和听取学校经验分享后在笔记中写下“把泳池‘搬’进大山,把技能‘种’进心里”时,她道破了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破解乡村教育资源配置的难题。市政协相关负责人指出,该项目创新了“线上搜集+线下服务”的社情民意处理模式。政协平台整合商会、高校、协会资源,破解了山区学校“有想法、无支持”的困境。金职大绿荫壮苗支教团志愿者傅小芳在支教日志中记录转变:“第一天,低年级的王怡萱死死抓着池边不敢松手;第五天,她就已经能自信展示仰漂技巧了。这池水改变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山里娃的生命自信。”
2025年的暑假,夕阳洒在新宅小学的蓝色泳池上,五年级学生周毅伟完成了最后一组“仰漂”练习。波纹荡漾的水面边醒目地贴着九字标语——“学游泳、防溺水、懂自救”。这个由二维码开启的生命课堂,正在武义山区复制生长:白姆乡中心小学的移动泳池边挤满踮脚张望的孩子,熟溪河畔的红马甲巡逻队劝离野泳少年。当城市孩子享受专业泳训时,山坳里的简易水池承载着更沉重的使命。这里不仅教基础泳姿,更传授保命本领;这里不建豪华场馆,却用最朴素的方式,为童年筑起无形的“堤岸”。
(通讯员:邱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