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大湾区讯(李艳霞 赵英凯)多日来,心情总是不能平静。做为《致敬共和国功臣老兵》总编导,我拜访慰问过多位英雄,但从未有人像他这样,将战场上的硝烟如此深刻地烙印在生命里,又在漫长的岁月中,将其化为无声却滚烫的诺言。
当我们的镜头第一次对准他时,这位来自潮汕的老兵只是憨厚地笑着,眉宇间没有丝毫凌厉,仿佛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只是寻常故事。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轻描淡写的讲述战斗的经过而已。然而,当我真正走进他的世界,回溯那场四十年前的法卡山血火,一个十六岁少年肩扛的沉重命运才如此清晰地刺穿岁月,直抵我心。央视军事、解放军报等专题报道他的感人故事,请您也记住他的名字——肖铿鸣。
硝烟淬火:生死线上的少年肩
1981年,法卡山的风里裹着铁锈与血腥。年仅十六岁的肖铿鸣,是广西某部高机连的一名战士。他们穿梭在弹片横飞的前沿阵地,肩扛弹药冲向枪口,又背负着受伤的战友或冰冷的烈士遗体在死亡线上折返。他清晰地记得那句刻入骨髓的话:“打仗不累,走路累”——每一步,都在与死神竞速。
最剜心的痛楚凝固在一个瞬间:N号阵地前,战友为了运送烈士遗体下山,用尽力气匍匐潜行。就在片刻喘息、刚刚直起酸痛的腰身时,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年轻的战士无声倒下,身下还护着战友的遗骸。那一刻,少年肖铿鸣的眼中映着血色残阳,也在灵魂深处种下了对生命与承诺最沉重的理解。战斗中,他头部中弹,与死神失擦肩而过。战火锻造了“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法卡山精神,更赋予了他荣立二等功的荣誉与沉甸甸的党员身份。
商海弄潮:从战场尖兵到实业脊梁
1983年退伍,硝烟散尽,但军人的坚韧未改。面对广州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他深感知识不足,毅然捧起书本,在1988年以拼搏赢得华南理工大学的学位,成为高级工程师。他白手起家,从承包工程开始,凭着在战场上淬炼的诚信、执着与胆识,一路劈波斩浪。2001年,他亲手创立广州立新公司,更打造了立新布匹街、布料皮革市场,成为城市经济版图上闪亮的新星。硝烟中走来的年轻战士,在和平年代同样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
万里寻亲:九十三个信封与迟到了四十年的“兄弟”
富足安稳的生活并未让他忘却青山的忠骨。当年战壕里那句“谁活着,谁就去扫墓”的生死约定,如同无声的号角在他心中日夜回响。2015年,一个宏愿在他胸中成型:找到多位法卡山牺牲战友的亲人,替长眠的兄弟再看一眼爹娘,道一声“爸爸、妈妈”。
此后的九百多个日夜,他带着正读初中的女儿,在原部队首长的陪伴下,踏上了一条穿越时空的“归家”路。跋涉九省五十多个县七十多个村落,车轮碾过两万多公里的尘与土。他一家一户地叩门,寻找着71位烈士的父母或至亲,共93位老人。
每一次相见,都是一场迟到了四十年的恸哭。当烈士年迈的父母用颤抖的手接过那装着10000元慰问金的信封,抚摸着他带来的军功章,浑浊的泪水纵横在沟壑般的面庞。那不是简单的馈赠,是一个幸存儿子跨越生死界限的叩首,是对英烈母亲泣血的安慰:“您的儿子回来看您了,妈妈!您的儿子为党为国尽孝了。”
他的女儿,那个一路随行的少女,在陵园里细心地擦拭着冰冷的墓碑,她说:“爸爸在找他的兄弟,告诉他的战友,我去看望咱爸咱妈了……”稚嫩的声音里,是血脉与信仰的悄然传承。
从1989年开始,他每年风雨无阻地奔赴法卡山烈士陵园。他牵头组织战斗周年纪念,编著《铁血九团》以存英烈浩气。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他用于公益、赈灾、助困、拜祭烈士、慰问烈属的支出,已超过四百万元之巨。每一分钱,都是对牺牲的丈量,对诺言的称重。这份承诺与坚守的精神气壮山河,感天动地!
承诺无声,其重千钧
采访结束,肖铿鸣依然只是对我憨憨地笑着。那笑容背后,是法卡山呼啸的风声,是一百多个未曾归家的名字,是九十三位父母滚烫的泪滴,是两万公里路上不灭的车灯。
一位功臣老兵曾这样讲过:“英雄当然伟大,但做一辈子英雄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肖铿鸣,这位从枪林弹雨中归来,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潮汕汉子,用他大半生的光阴,以最沉默也最磅礴的方式,诠释了这句话的全部重量。
硝烟会散尽,战场会归于沉寂,但这位老兵用生命许下的诺言,足以穿透四十载光阴,在无数颗心中点燃永恒的火种。这火种的名字叫战友情、叫忠诚、叫不忘。让我们再次记住他的名字——肖铿鸣。
(报审: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