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甘肃: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业基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浏览:79558 次 发布时间:2025-05-23 16:12

图|敦煌博物馆臧秀娟摄

本网甘肃讯(臧秀娟)从5月22日下午的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了《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从《行动方案》中提出的总体要求以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为引领,以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为支撑,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业基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旅游业发展念兹在兹,先后三次视察甘肃、四次面对面指导,都看文化、赞文化、讲文化,为甘肃省做好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莫高窟是敦煌的灵魂,承载着敦煌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力量。“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是总书记的重托和期望。”在发布会现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回答记者提问讲,我们将发挥敦煌独特优势,集成政策利好、凝聚各方合力,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在“典范”和“高地”建设上拿出更实举措、彰显更大力度、实现更快发展。具体讲:

一是着力形成石窟保护的“敦煌经验”。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潜心为国护宝,巩固文物保护成果和技术优势,实施敦煌石窟保护利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敦煌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构建起集预防性保护、修复加固保护、数字化保护、赋存环境保护于一体的全链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形成世界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模式,真正让“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成为国际共识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二是着力打造文物科技的“敦煌标准”。始终坚持创新为要,让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和研究,加快推进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申报,加强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文物数字化迭代升级,着力发展文物领域新质生产力。坚持以敦煌文物科学保护实践为基础,总结提炼和颁布推行一批古代壁画、土遗址保护和文物数字化领域,全球可复制、能推广的成套技术标准规范,持续巩固国际领先地位。

三是着力构建传承弘扬的“敦煌模式”。坚持改革为重,推动“一院六地”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打造“甘肃石窟航母”。对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在全省石窟寺全面推广“敦煌质量”模式,实现石窟寺保护、研究、弘扬“三位一体”高水平发展,着力提升“甘肃石窟艺术之乡”美誉度。加强敦煌学研究,拓宽研究领域,完善研究体系,强化学科和平台建设,推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创新传承弘扬,有效释放敦煌文化活力,办好敦煌文博会,推出更多敦煌题材文艺经典和精品演艺,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让敦煌文化活起来,扩大敦煌文化国际影响力。赓续“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切实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把敦煌故事讲述好,让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工作像“敦煌”二字一样盛大辉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甘肃省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遗迹多达万余处。甘肃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海霞讲,甘肃在推进黄河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方面采取了措施,主要从三个方面讲: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好用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加快建设林家、齐家坪、马家窑等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深入推进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完成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全力实施南梁革命旧址、哈达铺会议旧址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黄河文物抢救性、预防性、数字化保护,着力把甘肃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地。

二是坚持传承优先。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厘清黄河历史脉络、激活黄河历史密码、构建黄河文化谱系,充分彰显甘肃在黄河文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程中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地位。深入实施黄河文化创新工程、非遗传承利用工程和惠民育民工程,打造一批非遗街区、非遗工坊、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设一批黄河文化公共服务综合体示范基地、黄河文博类集中展示基地、黄河文创产品开发基地,推出一批黄河题材的文艺精品、驻场演艺,提高甘肃黄河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是坚持创新弘扬。着力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主题精品展览、讲座论坛、研学社教等展示活动和数字传播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甘肃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非遗、研学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图|敦煌博物馆臧秀娟摄

甘肃是一个历史久远、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文资源环境独特的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甘肃省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在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方面,甘肃提高非遗有效传承和传播水平。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王爱萍回答记者提问时讲,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9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65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其中,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天祝格萨(斯)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4名。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8家,认定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121家。

下一步,省文旅厅将按照《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总体部署,进一步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非遗焕发时代新风采。一是加强非遗研究和学科建设。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开展非遗研究阐释,组织编印非遗理论类辑刊、读本,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推动非遗学科建设。二是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等评审认定工作,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三是提升非遗传播普及水平。举办“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非遗宣传展示、甘肃省“非遗购物节”等大型非遗主题活动,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提高甘肃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四是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以非遗工坊为抓手,挖掘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通过“非遗+文创+培训+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持续促进文旅消费。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甘肃: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业基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