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评论观点

让社区服务成为民生幸福的“压舱石”

浏览:78894 次 发布时间:2025-07-24 14:37

近日,《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出台,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社区作为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服务能力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现实中看似细碎的“小事”,实则是群众心中关心的“大事”。将服务资源下沉到社区,让居民轻松、便利解决生活难题,正是破解民生痛点的关键之举。

当老年食堂的热乎饭香飘进寻常巷陌,当社区托育点的孩童笑声穿透楼宇,当家政人员的脚步叩响独居老人的家门,这些发生在群众“家门口”的变化,正生动诠释着民生改善的温度,为构建普惠可及的民生服务体系画出了清晰路径。

发展社区服务,打破资源壁垒,让“分散式”变为“一站式”。社区里的养老站、图书室、活动中心往往各自为战,资源分散且利用率偏低。推进服务设施复合利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功能整合实现“1+1>2”的效果,让有限的空间释放最大服务效能,让居民在一个场所就能解决多样需求。

普惠性供给,让温暖覆盖全民。社区服务不仅要“有”,更要“优”,尤其要向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倾斜。老年助餐既要解决“吃饭难”,也要兼顾“吃得起”;托育服务既要保障“有人带”,也要实现“放心托”;助残服务既要提供“基础帮”,也要满足“个性化需”。《意见》强调普惠性社会服务进社区,正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让每个群体都能共享发展成果。提供精准化的举措如同冬日暖阳,让社区的温暖渗透到每个角落,彰显“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治理温度。

社会化参与,让共治凝聚合力。社区服务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意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开展邻里互助服务”,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更多活力。家政企业进社区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支持,居民自发组建互助小组帮扶邻里,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模式,既减轻了公共服务压力,又激发了社区的生命力。当专业力量与邻里温情相遇,当市场机制与公益精神结合,社区便不再是冰冷的居住空间,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以社区为支点,撬动的是整个社会的民生获得感,托举的是万千家庭的幸福梦想。把社区服务这件事办实办好,让群众从每一次便民服务中感受政策暖意,从每一次邻里互动中体会社区温情,幸福的底色必将更加浓厚,民生的根基必将更加稳固。(文/雷倩)

供稿:江西井冈山市红星街道

责编:吴贵林

初审: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让社区服务成为民生幸福的“压舱石”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