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中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存主要问题
1.割裂化倾向明显
部分辅导员把工作简单地划分成了“事务性关怀”以及“思想性引领”这两个类别,觉得人文关怀就是去解决学生生活里遇到的困难,以及处理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纠纷,而价值引领指的就是举办主题班会,再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然而这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就好比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关注对学生情绪的疏导,却忽略了从价值观层面去进行根源性的引导,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时候,脱离了学生实际面临的困惑,只是一味地空谈理论,出现了“关怀却不引领,引领却不关怀”这种相互脱节的现象。
2.形式化问题突出
人文关怀呈现出一种“表面化”的态势,大多只是停留在如节日慰问、困难补助这类物质层面,对于学生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以及人际交往困惑等方面关注得不够充分,价值引领存在着“套路化”的状况,主题班会只是依照书本内容宣读,理论学习仅仅流于形式,很难引发思想上的共鸣。
3.能力素养不匹配
有一部分辅导员由于事务性工作相当繁杂沉重,缺少系统的心理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在进行人文关怀的时候,大多时候会陷入一种“有心无力”的艰难处境之中,当面对多元价值思潮的时候,部分辅导员自身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在开展价值引领工作时,很难运用透彻清晰的道理去回应学生提出的疑问,甚至会对敏感问题选择回避,使得引领效果出现大幅下降。
4.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下辅导员考核较多侧重于事务完成率以及安全稳定指标等量化数据,对于人文关怀的程度以及价值引领的实际效果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很难激励辅导员在融合育人方面投入精力,形成了“重管理、轻育人”这样的导向偏差。
(二)问题成因分析
在客观方面而言,高校扩招这一情况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普遍处于较高水平,事务性工作在辅导员的时间分配中占据了80%以上,这就对开展深度人文关怀以及价值引领的空间造成了挤压,就主观层面来讲,部分辅导员对于“育人者”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把工作单纯看作是“管理岗位”而非“教育岗位”,缺乏主动融合的意识与能力,从环境方面来看,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传播的态势,同时不良社会思潮也在不断渗透,这增加了价值引领的难度,还让人文关怀面临着更多复杂的情境。
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构建“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为自觉”的融合机制
1.情感共鸣阶段:以人文关怀奠定信任基础
辅导员运用“日常走访 + 深度访谈 + 线上互动”这种三维沟通模式,以此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每周前往宿舍、课堂以及食堂,细致观察学生们的精神状态,每月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活动,着重关注那些家庭困难、学业出现预警以及心理状态异常等特殊群体。在沟通的过程中秉持“三不原则”,即不进行评判、不采取敷衍的态度、不给予推诿,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以及被理解的感受,比如对于家庭遭遇变故的学生,先是凭借陪伴并倾听的方式缓解其情绪上受到的冲击,接着再逐步引导其正视所面临的险阻、重新塑造信心,防止急于向其灌输“坚强面对”这样的道理。
2.价值认同阶段:以价值引领深化思想共识
基于情感信任,把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成长中遭遇的困惑与之相结合,将价值理念转变为具体可感的表达形式,借助“身边榜样讲述”“社会热点辨析”“理想信念分享”这类方式,运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来传递主流价值观,比如在探讨“躺平”现象期间,先去聆听学生对于就业压力的真切感受,这体现了人文关怀,接着再结合优秀校友的奋斗故事,引领学生认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这一价值内涵,此乃价值引领,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从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经历着手,使其体会“奉献社会”的意义所在。
3.行为自觉阶段:以实践体验固化育人效果
设计“价值践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具体行动里深化价值认知,组建“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团,于走访革命老区的过程中感悟初心使命,开展“社区服务日”活动,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培育责任担当,举办“专业报国”分享会,引领学生把专业学习和国家需求相结合,辅导员在实践期间,还需留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及时对其付出给予肯定,又强化价值引导,达成“做中学、学中悟”。
(二)打造“四维融合”的育人场景
1.学业指导中的融合
对于学业险阻学生,要分析成绩落后的表层原因比如学习方法不当,更要关注深层的学习动力缺失问题。在学风建设里,解决课堂纪律、考试诚信等具体问题,培育“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
2.日常管理中的融合
把规章制度的刚性要求同人文关怀的柔性方式相结合,在执行纪律之际做好思想方面的疏导工作,处理宿舍矛盾之时,先去倾听双方的诉求,帮助其进行换位思考,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包容互助”这种集体生活的价值起到引领作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时间保障学生的安全并给予关怀,随后依靠对事件的反思,传递责任意识以及规则意识起到引领作用。
3.心理辅导中的融合
对于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而言,要给予专业的情绪疏导以及心理方面的支持关怀,而且要引领他们构建积极的认知模式,比如说,面对焦虑情绪较为十分突出的学生,首先借助放松训练来缓解症状,接着协助其调整“完美主义”这种认知偏差,培育“接纳不完美”的健康心态,对于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先是创造小范围的社交机会,随后引导他们认识“真诚沟通”的意义。
4.生涯规划中的融合
在就业指导工作里,给予学生简历优化以及面试技巧等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起“服务国家、奉献社会”这样的职业价值观,借助邀请基层就业的校友来分享经验,以及组织开展“国家战略行业认知”讲座等方式,可让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的时候,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尽量结合起来。
(三)创新融合载体与方法
1.“微思政”载体
借助微信公众号以及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式,精心打造“辅导员说”系列内容,把人文关怀故事以及价值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所讨论的话题之中,比如说,制作“考研路上不孤单”系列短视频,在其中分享可缓解压力的方法,传递“坚持就是胜利”这样的信念,另外开设“树洞信箱”专栏,以匿名的方式回复学生们的情感困惑,在解答这些困惑的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2.“主题班会+”模式
突破传统班会形式,依据学生需求设计“情景模拟”“辩论比赛”“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于“人际交往”主题班会里,先让学生诉说宿舍矛盾,给予关怀,接着依靠情景剧演绎化解矛盾的方法,起到引领作用,在“职业选择”班会中,先收集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给予关怀,之后组织“理想与现实”辩论,发挥引领功效。
融合路径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融合能力
1.系统培训赋能
高校需要构建起针对辅导员“人文关怀 + 价值引领”能力的培训体系,开设囊括心理学、教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课程,并且定期组织案例研讨活动、技能演练活动以及经验交流活动,邀请优秀的辅导员来分享“谈心谈话”的相关技巧,同时聘请专家来指导“价值引领”的方法,以此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
2.实践锻炼提质
安排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实际操作、思政课题研究以及基层挂职锻炼等各类活动,以此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构建“老带新”导师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与新入职辅导员结成对子进行指导,传授融合育人方面的实战技巧。
(二)优化工作机制,保障融合实效
完善评价激励
构建一套包含“过程 + 结果 + 学生反馈”的综合评价体系,把人文关怀的程度,像谈心谈话的质量情况,以及价值引领所产生的效果,例如学生思想的转变状况,都归入考核指标范围,设立“育人先锋”“最美辅导员”等荣誉奖项,对于在融合育人方面成效较大的辅导员,在职称评聘以及评优评先过程中给予一定倾斜。
(三)营造育人氛围,凝聚融合合力
1.家校社协同
构建家校沟通机制,借助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引导家长协同学校开展教育工作,衔接社会资源,邀请行业精英以及道德模范走进校园,以此丰富价值引领的主体和内容,整合校内资源,促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思政课教师展开合作,形成育人共同体。
2.文化环境浸润
构建“人文 + 思政”的校园文化环境,于宿舍区域设置“心灵驿站”,在教学楼处悬挂“榜样故事”展板,在图书馆内开设“红色经典”阅读专区,使人文关怀以及价值引领融入校园各个角落,营造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
结语
从“解惑”朝着“铸魂”的转变,这属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必然要求,人文关怀跟价值引领的融合并非单纯的方法叠加,而是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所进行的育人理念革新。辅导员身为这场转变的核心力量,要凭借深厚的人文情怀去贴近学生心灵,依靠坚定的价值立场来引领学生成长,在日常工作里达成“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的统一。借助构建科学的融合机制、创新实践路径以及完善保障措施,才可切实让育人工作深入学生内心,培育出有家国情怀又有个人追求,有专业能力又有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一份力量。(武汉轻工大学 乔丹丹 王悦 刘恒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