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新时代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树起了更为鲜明的“风向标”。这一制度举措,不仅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锤炼党性修养、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有力抓手。回顾党的奋斗历程,“过紧日子”始终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过紧日子的精神实质,将“过紧日子”内化于心、见诸于行。
以深学细悟夯实思想根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价值导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物资极度匮乏,还是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一穷二白”,正是依靠坚定信仰和朴素作风,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党中央把“过紧日子”作为党政机关的鲜明导向,不仅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更是保持清醒头脑、坚守为民初心的根本要求。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过紧日子”首先是政治觉悟和党性观念的直接体现。只有树牢理想信念“总开关”,自觉涵养艰苦朴素的政治品格,才能始终保持“心中有戒、行有所止”的敬畏。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深学细悟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把“过紧日子”作为检验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标尺,以时时自警的清醒和自觉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做到慎独、慎微、慎初,真正让节约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思想追求。
以躬身力行锤炼优良作风,持续激发“过紧日子”的作风力量。“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条例》对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方面作出更为细致和严格的规范,对党员干部来说,这不仅是硬性要求,更是检验履职能力、彰显作风品格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把制度意识贯穿始终,把厉行节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日常环节。严把预算关口,坚决杜绝无预算、超预算、突击花钱等违规行为;细化水电、公车、差旅等各项资源管理,倡导无纸化办公、绿色低碳理念,防止“小浪费”演变成“大漏洞”;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做到发现问题早提醒、苗头隐患早纠正,对铺张浪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领导干部要带头做表率,既当制度的执行者,更当节约风气的引领者,让“过紧日子”成为机关单位的常态和标尺。通过抓细抓实各项制度落实,把节约理念镌刻在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日常行为中,使厉行节约真正落细落实、落地生根。
以久久为功践行为民初心,不断拓展“过紧日子”的民生效应。“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厉行节约的根本目的,是让有限的资源更多用于服务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在实践中,党员干部应当善用“加减法”:在行政支出上做“减法”,持续压减非必要、非急需、非刚性开支;在民生投入上做“加法”,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社保、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要深化流程再造和数字赋能,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让节约成效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开门纳谏、问需于民,畅通群众监督和反馈渠道,使“过紧日子”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行动。通过压实节约责任、纠治“四风”、严格责任追究,持续形成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机关生态,真正让党政机关的“紧日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好日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厚植坚实基础。(文/陈恩泽)
供稿:江西高安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责编: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