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汤至味,精髓在底。欲取浓稠真味,唯有沉勺探底,轻扬慢起。这朴素的生活智慧,恰是干事创业的深刻隐喻。真正的“干货”,从不浮于浅表,而是沉淀在深处。
《论衡·别通》有云:“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纵观古今,大禹治水,“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跋山涉水察水势,终疏九河定九州;苏轼守杭,不困案牍,亲踏湖堤量深浅,方有苏堤春晓传世。凡此种种,皆是身心俱沉、探底求实之功。揆诸当下,部分干部热衷“向基层要”,而非“到基层去”。查摆问题、总结经验、更新数据,基层先提供“初稿”,再于案头反复打磨“定稿”。此等做法,非但捞不到“干货”,反而徒然加重基层负担,阻塞真实民情的上达通道,更助长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习气。
“沉”下去捞取真“干货”,关键在祛官气、接地气。要摒弃“钦差”心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市井街巷,主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耐心倾听家长里短,在坦诚交流中打破心墙,真切感知民生冷暖,听懂蕴含智慧的“百姓话”。然而,“沉下去”不等于“捞上来”。基层情况纷繁复杂,信息真伪交织,干部还需具备“火眼金睛”和“灵敏耳朵”,既要关注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更要敏锐捕捉点上的关键性细节,在众声喧哗中辨清主旋律,于细微之处洞察大趋势。“沉”与“捞”的功夫要持久深入、开花结果,离不开坚实有力的制度支撑。一方面,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群众的口碑作为硬指标,让“沉下去”的干部有舞台、受尊重。另一方面,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完善基层直报、民意收集分析机制,确保“捞上来”的“干货”能直达决策层,转化为惠民生的实招硬招,形成“下沉-反馈-落实”的良性闭环,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求实之路行稳致远,避免“下沉”流于形式、“干货”束之高阁。
作者:罗雪秋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人民政府